國共內戰

國共內戰是指中國國民黨(下稱國民黨)與中國共產黨(下稱共產黨)之間的戰爭,自1946年至1949年間,雙方在中國大陸展開了長達三年的鏖戰,最終以共產黨勝利而告終。本文將從背景、原因、戰爭過程、影響等各個角度來探究國共內戰的內容。

背景

20世紀初期的中國,已經醞釀出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,對抗列強的壓迫和不平等條約的增多,促使了中國近代史上兩股重要政治勢力: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誕生。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奠基人,他提出了“民主、民生、民族”的三大口號,主張推翻清朝政府,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政府;而共產黨的奠基人毛澤東,始終堅持無產階級革命,支持農民群眾和工人階級的反抗運動。直到1927年,国民党向共产党发动了“清共”行动,眾多共产党员被杀,共产党士气削弱,但意外之喜,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長達十年的低潮期。

原因

國共內戰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:

1.意識形態的矛盾:國民黨認為,中國需要一個由大資本家和地主組成的資產階級政府,而共產黨堅持的是無產階級政府。兩者有著天壤之別的意識形態根源矛盾,直接導致了國共內戰的爆發。

2.政治理念的差異:由國民黨所有对新中國的早期託付,与共產黨在湖南建立蘇維埃與區峰三次反亂(1927年-1929年)被鎮壓的經歷形成懼報怨,在與日本的抗戰结束后,一波又一波的風波,進一步搞破壞國共合作的氛圍。

3.地域上的矛盾:國民黨恒提倡中國统一,殊不知,在香港,台湾等岛屿反抗政策與自身外界疏远,也有众多共产党员投奔,安居於當地,导致对两党间的互相效仿和矛盾升级,堅定了兩方打過來的信念。

戰爭過程

國共內戰開始於1946年6月,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悬殊,加之國共方面的有组织的游擊战,使國共軍隊陷入困境。1947年初,毛澤東和彭德怀在河北的康定府,指揮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夺取隆昌、酋阳、达县等地的战斗,戰後成功把国民党军重重打击,以取得极大的胜利,打破了國民黨侵略战争全面胜利的幻象。次年,由于国共双方对抗加剧,全面战争浪潮不断。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湘鄂西地区的胜利,國民黨军失去了广袤的根据地和背后补给轮廓,處於极度疲劳和空窄。

1949年1月21日,未来的新中国最后一座重镇广州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,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走向结束。随后,南京集团和上海集团接连垮台,共产黨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。

影响

國共內戰的影響不可小覷。其一,國共內戰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。由於共產黨的勝利,中國陷入了社會主義的陣營,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;其二,國共內戰對中國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構成一次重大變革,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加平等和講求義務與道德地新政策。

總結

國共內戰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次深刻的歷史性事件。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對立矛盾以及兩者的不同意識形態,界定了國共內戰的性質。通過三年的鏖戰,共產黨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國,至此,華人世界走上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,給中國以至全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